水产动物用药技术规程
依据《渔用药物使用准则》(NY 5071-2002)及《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规范》(SC/T 1103-2019),结合生产实践,现将水产动物九类标准化用药方法及操作规范说明如下:
一、泼洒法(全池遍洒法)
-
技术要点:
-
药物选择:选用对病原体高效、对养殖生物安全的消毒剂(如生石灰、聚维酮碘)。
-
浓度计算:
用药量(g/m3)=目标浓度(mg/L)×水体体积(m3)1000用药量(g/m3)=1000目标浓度(mg/L)×水体体积(m3) -
操作规范:
-
药物需充分溶解后均匀泼洒,避免局部浓度过高;
-
泼洒后开启增氧机2小时,防止缺氧应激。
-
-
-
适用场景:细菌性败血症、寄生虫性暴发病的群体防控。
-
禁忌:碱性(pH>8.5)或有机质过高的水体慎用氯制剂。
二、悬挂法(挂篓/袋法)
-
技术要点:
-
药物配置:漂白粉(有效氯≥30%)或敌百虫(90%晶体)按10g/m³装袋,悬挂于食场周边。
-
操作规范:
-
悬挂深度为水面下20-30cm,微孔袋孔径≤0.5mm;
-
连续悬挂3天,每日检查药物溶解情况。
-
-
-
适用场景:预防锚头鳋、指环虫等寄生虫病。
三、浸浴法(浸洗法)
-
技术要点:
-
短时药浴:
-
高锰酸钾(20mg/L,浸浴15-20分钟);
-
福尔马林(250mg/L,浸浴30分钟)。
-
-
长时药浴:
-
食盐(3%-5%,浸浴10-15分钟);
-
聚维酮碘(50mg/L,浸浴10分钟)。
-
-
-
操作规范:
-
药浴容器需避光,水温差控制在±2℃以内;
-
监测鱼体反应,出现浮头立即终止。
-
-
适用场景:苗种转池、运输前后体表消毒。
苗种转池、运输前后体表需消毒
四、浸沤法(中草药浸泡法)
-
技术要点:
-
药物选择:大黄(5kg/亩)、五倍子(3kg/亩)、苦楝叶(10kg/亩)。
-
操作规范:
-
扎捆后浸沤于进水口或上风处,每7天更换一次;
-
配合泼洒法可增强抑菌效果(如大黄+氨水协同使用)。
-
-
-
适用场景:温和性细菌病(如烂鳃病)的辅助治疗。
五、涂抹法(病灶局部处理)
-
技术要点:
-
药物配置:碘伏(0.5%)、红霉素软膏、亚甲基蓝溶液(1%)。
-
操作规范:
-
鱼体麻醉(MS-222,50mg/L,浸泡3分钟);
-
涂抹后隔离暂养24小时,避免药液流入鳃部。
-
-
-
适用场景:溃疡病、打印病等体表病灶的定向治疗。
六、内服法(药饵投喂)
-
技术要点:
-
药饵制备:
-
抗生素类:氟苯尼考(10-15mg/kg鱼体重)拌饵;
-
中药类:三黄散(5g/kg饵料)混合淀粉黏合。
-
-
投喂规范:
-
连续投喂5-7天,投喂前停食12小时;
-
药饵需现配现用,避免光解氧化。
-
-
-
适用场景:肠炎病、肝胆综合征等内部感染。
七、灌服法(强制内服)
-
技术要点:
-
麻醉操作:丁香酚(20mg/L)浸泡至鱼体侧翻;
-
灌药剂量:按0.2-0.5ml/kg鱼体重计算(如恩诺沙星溶液)。
-
-
注意事项:
-
导管插入深度不超过体长的1/3;
-
术后暂养于流水池,避免应激死亡。
-
-
适用场景:大型名贵鱼类(如鲟、龙趸)的急性消化道疾病。
八、注射法(精准给药)
-
技术要点:
-
注射部位:
-
肌肉注射:背鳍基部前1/3处,进针深度0.5-1cm;
-
腹腔注射:胸鳍基部无鳞区,45°斜刺入1-2cm。
-
-
药物剂量:
-
硫酸链霉素(20mg/kg鱼体重);
-
维生素C注射液(0.1ml/kg鱼体重)。
-
-
-
操作规范:
-
注射器需高温灭菌,一鱼一针头;
-
水温≤15℃时操作,减少代谢应激。
-
九、 生物载体法(生物胶囊)
-
技术要点:
-
载体选择:丰年虫(Artemia)、轮虫(Brachionus)等滤食性活饵;
-
药物负载:将难溶药物(如甲砜霉素粉)与载体饵料共培养2小时;
-
投喂管理:每日投喂2次,持续3-5天。
-
-
适用场景:幼体阶段或拒食个体的隐蔽性给药。
综合应用指南
-
优先级选择:
-
群体防控:优先泼洒法、悬挂法;
-
个体治疗:采用注射法、涂抹法。
-
-
联合用药:
-
泼洒+内服法可协同控制细菌性暴发病;
-
浸浴+药饵法适用于寄生虫与继发感染并发病例。
-
-
安全警示:
-
禁用孔雀石绿、硝基呋喃类等违禁药物;
-
用药后72小时内禁止捕捞上市。
-
通过规范执行上述技术规程,可显著降低药物残留风险(符合GB 31650-2019限量标准),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可持续性。